庆宫春原文翻译(读姜夔词:庆宫春)
庆宫春
宋·姜夔
绍熙辛亥除夕。余别石湖归吴兴,雪后夜过垂虹,尝赋诗云:“笠泽茫茫雁影微。玉峰重叠护云衣;长桥寂寞春寒夜,只有诗人一舸归。”后五年冬,复与俞商卿、张平甫、钴朴翁自封禺同载,诣梁溪。道经吴淞。山寒天迥,云浪四合,中夕相呼步垂虹。星斗下垂。错杂渔火。朔吹凛凛。卮酒不能支。朴翁以衾自缠,犹相与行吟。因赋此阙,盖过旬,涂稿乃定。朴翁咎余无益,然意所耽,不能自已也。平甫、商卿、朴翁皆工于诗。所出奇诡;余亦强追逐之。此行既归。各得五十余解。
双桨莼波,一蓑松雨,暮愁渐满空阔。呼我盟鸥,翩翩欲下,背人还过木末。那回归去,荡云雪、孤舟夜发。伤心重见,依约眉山,黛痕低压。
采香径里春寒,老子婆娑,自歌谁答?垂虹西望,飘然引去,此兴平生难遏。酒醒波远,正凝想、明珰素袜。如今安在?惟有阑干,伴人一霎。
双桨在水中划过,荡起的水波里满是莼菜。身披蓑衣,在松树林间感受那雨落的声音,暮色苍茫,一时间愁绪在天地间弥漫。故地重游,那些似曾相识的沙鸥在湖面上盘旋飞翔,似乎是向我飞来,却又转身远离飞掠树梢。想起上次路过此地归回,一路荡开云雾寒雪,孤舟连夜起程……往事一幕幕,伤心涌上心头。太湖远处的青山,如美人黛眉低垂。
船过采香径,料峭春寒。老夫我对着山川婆娑起舞,又有谁来应和呢?(回想上次归去,有如此景:“自作新词韵最娇,小红低唱我吹箫”)。在垂虹桥向西遥望,孤舟载我飘然远去,豪情万丈油然而生。从醉酒中醒来,船行过波已远,思念里那美人明珰素袜。如今她又在何方呢?唯有倚靠着的栏杆,安静地陪我徘徊片刻。
词牌:庆宫春,又名高阳台,调名取自战国楚宋玉《高唐赋》。
宋玉《高唐赋·序》曰:楚怀王游高唐,倦而昼寝,梦巫山神女前来,称愿荐枕席。“妾巫山之女也,为高唐之客,闻君游高唐,愿荐枕席。”王因幸之。临行时,又自称:“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阴,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”
高阳台调名即咏楚王与巫山神女相会之地。后人又称男女合欢处为阳台。
绍熙辛亥:光宗二年。后五年,宁宗庆元二年丙辰。
朴翁:《西湖游览志》:“葛天民,字无怀,山阴人。初为僧,名义话,其后还初服,一时所交皆胜士。有二侍姬:一名如梦,一名如幻,见(癸辛杂识》。”
俞商卿:咸淳《临安志》里,俞灏字商卿,世居杭,父徙乌程,登绍熙四年第。
张平甫:张磁(功甫)异母弟,名鉴。
采香径:《苏州府志》:“采香径在香山之旁,小溪也。吴王种香于香山,使美人泛舟于溪水采香。今自灵岩山望之,一水直如矢,故俗名箭径。”
垂虹桥:建于北宋庆历年间,东西长千余尺,前临太湖,横截吴江,河光海气,荡漾一色,称三吴绝景,以其上有垂虹亭,故名。船过垂虹,也就成为这一路兴致的高潮所在。
“明珰素袜”借指美人。
曹植《洛神赋》有“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。”“无微情以效爱兮,献江南之明珰”。
姜夔的小序里追叙了绍熙二年辛亥除夕,他从苏州石湖范成大处乘船回湖州,雪夜过垂虹桥,即兴赋诗《除夜自石湖归苕溪》十绝句。“笠泽茫茫雁影微”是其中的一首。当时伴随诗人的还有范成大所赠侍女小红,故又有《过垂虹》:“自作新词韵最娇,小红低唱我吹箫。曲终过尽松陵路,回首烟波十四桥。”
五年后的冬季,姜夔由苕溪入太湖经吴松江,沿运河至无锡,方向正与前次相反,同往者有平甫、商卿、朴翁,这次又是夜过吴松江,到垂虹桥,且顶风漫步桥上,因赋此词,后经十多天反复修改定稿(真是谨慎态度,精雕细琢的作文风格)。
时过五年的这次再过垂虹,小红未同行,范成大逝去已三载。
关于姜夔
姜夔少年孤贫,屡试不第,终生未仕,一生转徙江湖。
在与萧德藻结为忘年之交后,萧德藻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,后来又将姜夔的作品推荐给杨万里,杨万里欣赏姜夔的诗词,又特意将其推荐给范成大。得到杨、范二位大佬的赏识,姜夔名声就传扬开来。
据说,姜夔人品秀拔,体态清莹,气貌若不胜衣,望之若神仙中人。
陈郁在《藏一话腴》中如此评:白石道人气貌若不胜衣,而笔力足以扛百斛之鼎;家无立锥,而一饭未尝无食客;图史翰墨之藏,汗牛充栋;襟怀洒落,如晋、宋间人。意到语工,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。
想来,姜夔应该是长得很好看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