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济是哪个省的(四川 成都市彭州市通济镇)
通济镇,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,地处彭州市西北部,东与葛仙山镇接壤,南接丹景山镇,西接磁峰镇、小鱼洞镇,北靠龙门山镇、白鹿镇。区域总面积110.81平方千米(原通济镇和原新兴镇面积总和)。
秦灭蜀后,始于境内置县。1958年,乡改公社。1990年,公社改镇。2019年12月23日,撤销新兴镇,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通济镇管辖。截至2021年10月,通济镇辖6个社区、6个行政村。通济镇人民政府驻三明路3号。
历史沿革
原通济镇
秦灭蜀后,始于境内置县。
西汉属湔氐道。
明属仙居乡,后更名仙溪乡。
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设向家场,后更名青杠林场。
清嘉庆二年(1797年),更名通济场。
民国十四年(1925年),设通济镇。
民国三十三年(1944年),镇改乡。
1958年,乡改公社。
1990年,公社改镇。
原新兴镇
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属鹿坪里。
清咸丰年间,属新兴局。
1951年,改新兴乡。
1952年4月,乡改镇。
1958年10月,镇改公社。
1980年,公社改镇。
撤并后
2019年12月23日,撤销新兴镇,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通济镇管辖。
行政区划
2011年末,原通济镇辖崇德、羊又、筒西、麻柳、春芽、龙定、红山、大坪、花溪、黄、桥楼、官田、姚家、天生桥、梓柏、双杨、润安、通济场、思文场、景山20个村民委员会。
截至2021年10月,通济镇辖6个社区、6个行政村:海窝子社区、青杠林社区、圆通坝社区、黄村坝社区、桥楼社区、阳平社区、花溪村、龙怀村、花坪村、君山村、天台山村、凤坪村。通济镇人民政府驻三明路3号。
地理环境
位置境域
通济镇地处彭州市西北部,东与葛仙山镇接壤,南接丹景山镇,西接磁峰镇、小鱼洞镇,北靠龙门山镇、白鹿镇。区域总面积110.81平方千米(原通济镇和原新兴镇面积总和)。
地形地貌
通济镇地处龙门山玉垒支脉东干中山,地势北高南低,境内山峦起伏,沟壑纵横交错。地形分为高山、中山、丘陵、平坝、河谷。境内最高点梳妆台位于天台山正北,海拔2447.8米;最低点位于官田村一社擦耳岩湔江河床,海拔690米。
气候
通济镇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,其特点是四季分明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。多年平均气温13℃左右,1月平均气温2.4℃。生长期年平均300~340天,无霜期年平均240~260天。年平均日照时数910小时。年平均降水量1250毫米,夏秋两季约1000毫米,冬季不足100毫米。降雨集中在7~9月,8月最多。
水文
通济镇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湔江和白鹿河。湔江属沱江支流,在境内长11千米,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,年平均水流量26.3立方米/秒。白鹿河属湔江支流,在境内长5千米,流域面积6平方千米,年平均流量3.7立方米/秒。麻柳河、甘溪河总长约17千米,源自本镇天台山。
交通运输
2011年末,原通济镇镇区有客运中心站1个,日发客运汽车10班次。
历史文化
地名由来
通济镇初名向家场,清嘉庆二年(1797年),由于通济地处“三河七场”的中心、湔江渡口的要津,并有“接济交通,发展经济”之意,将向家场更名为通济场。
民间艺术
通济镇民间艺术有川剧、龙灯、狮灯、秧歌等。
名胜古迹
通济镇不仅具有丰富的山林资源,更有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,以天台山等为道场的华光寺,园通寺,弥陀寺皆已重建修复发展,形成广布的佛教文化网络。有道教重地阳平观,“金钟”白鹿顶原为天主教所驻,“玉鼓”老君山隔河相望。